这个博客11年开始写。以前写这儿主要是中二时候自己发牢骚,希望别人各种看不到看不懂,所以想到哪写到哪,只要不涉及我私人就好。
现在年纪大了,对博客想法有改变:
1. 以前觉得改变世界不直接解决世界饥荒等级的,不值得动手。现在觉得如果哪一篇文章能让一个萍水相逢的人思考半分钟,那就算改变了世界了。
2. 以前一方面自卑,另一方面也没有觉得人最终天性还是善意的,所以觉得我写的东西别人没必要看。现在基本上没多少自卑了,而且觉得善意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可以感染别人。
3. 以前觉得和我相处虽然不会让人变坏还是什么,但是让我自由选择的话我不会愿意和另一个自己待在一起。现在我觉得与我相处能让别人产生思考,而且长期下来会让他人更安全。而且我相信世界上很多问题,如果当事人感到安全的话,其实问题就自己消融了。所以,现在不仅愿意和另一个自己花时间在一起,也愿意别人和我花时间在一起,包括文字。
综上所述,现在越来越愿意开放自己,也愿意让别人看我写的东西不要那么麻烦,还翻墙头翻来翻去的。这两天回家待几天,越发觉得翻墙真是不容易啊,啧啧。
搬个家,以后就写到这里来了:https://www.douban.com/people/Luxiyalu/notes
-
这两个星期有个新鲜的发现:微信里的知乎热榜,比知乎本身的app好用许多。
又没广告,速度又快,搜索没问题;上榜得上千上万赞的答案,也基本保证逻辑与质量;能学到东西,还能知道最近经过过滤大概发生了什么,算是找到蹲便宝了。
然后看到有一个问题是说『从自信到自卑是什么体验』的,看下来还是有点不是滋味。
基本上都是:
- 因为生活变故。比如以前很好,后来父母离婚之类导致没有精力学习,结果被老师针对同学嘲讽;或是不停地转校,交朋友总也不能长久,时间长了就自我孤立了
- 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反复灌输。比如『你怎么这么丑』『你这种人就是xx』而且通常来自权威和在乎的人,很多时候是老师、同学、父母、亲戚云云。
说来说去都是跟人相处方面导致的。而且青少年被人针对,百分之九十九围绕『长得丑』。记得以前在哪看过,说小孩子是可以很残酷的。不说性本恶还是性本善,我是相信empathy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而且基本上心理学行为学认知理论类的东西,读得越多,越能够长出来。知道人是怎么成长运行,就不大会觉得谁是因为骨子里邪恶才做坏事,或者把一群人当做高人一等的存在来崇拜;也就越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做出他所作出的选择。paul graham在黑客画家里也提到,工作之前孩子们自行运行的小社会,什么意义也没有。因为在美国,学校最基本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成年人上班之际把小孩统一送到哪儿圈起来,别来打扰大人上班。工作之后,人们的价值来自于为公司、社会创造的价值;而工作之前,社会经济上来说,学生并没有什么价值。把一群不需要承担责任也没有什么事情好干的人关在一起,他们会做的就是:创造小社会,把别人踩下去,才能显示自己地位高。在中国,学校欺凌没有美国那么糟糕,因为中国学生毕竟还是要学习考试的,还是有点方向性。但是一样的是,越不看创造价值本事的地方,就越容易滋生小社会小集团。比如在完全看本事工作的地方,厉害的人就是厉害,就算长得再丑,有本事也没人敢嘲笑,反而会被尊重。很多东西知乎上看下来都是一个理由『因为长得丑,所以A,B,C...』长得好看肯定对于社会地位多少会有帮助,但是再有帮助也得有个限度,总有比较不在乎的和比较在乎的。而决定的因素基本上只有一个:环境里身边的人是否在乎。因为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永远是相对于某个群体中的其他人。至于一个群体对于外表有多重视,基本可以从当地整容的数量看出来。我永远记得上上次回南京的时候,看到路边一水的整容广告牌,以前从小生活从来就没有过。写着写着心情不大好。笑骂总是『这个看脸的世界』。并不好笑。我喜欢好好打扮自己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地方。0Add a comment
-
周一跟manager聊天,被说,是senior那下一步考虑目标staff吧,把责任和角色表拿出来过一下。
我说,为什么一定要晋升到下一级?
解释半天没解释清楚。
我一直对于需要晋升所做的所有操作不甚有耐心,让我填的内容总是懒得填,被说了好几次。我想半天,总算总结出来:我觉得我对于『事业心』一词有负面关联。而且对于需要用尽全力的事情,比如如果我说我『学法语努力向上』,只觉得骄傲;但是同样的事情换到工作上,若我『工作努力晋升』,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有点丢脸。
brian目瞪口呆了会,答,我哪知道,回头自己想想为什么。
默默想了两天我也不是太明白。
可能有几点:
- 亚洲文化就是『冒头的钉子被捶打』,从小被教育必须谦虚;相对于美洲的『不叫唤没得吃』
- 作为女性,『野心勃勃』就是个贬义词;相对地,对男性就成了『霸道总裁』类的褒义词
- 高中时代因为总是第一,总感觉自己是异类,也就总想显得弱小无害一点来融入群体
- 那时候养成驼背低头走路的习惯到现在还留着,怎么改都难,不自觉地就滑下去,本能反应总是不想直视别人的眼睛,因为太挑衅
- 几乎总是想向别人证明『我真的不是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乖乖女,我也很叛逆,也会不听话,会反抗权威;我并没有很强大,我也只是个弱小的普通人』
唉,所以说需要向别人证明的东西,都该放下了。
我希望别人不要把我当成威胁到了某种程度,以至于我明明已经早就不再具有威胁性了,我还保留着『让自己看起来弱小点』的习惯。
就好像以前看到有人说,以前很胖,习惯别人走路遇到会让着他;减肥以后,完全无法习惯走路相遇需要互相让一下,总被撞,总觉得自己其实还有那么大。然后回来跟p讨论,结果他完全想不通,问:为什么有野心是坏事?不上进不是比较糟糕吗?最后总结:ambition is good.好吧。说不定我在乎的人觉得『有野心是好事』,比一百个陌生人觉得『有野心是坏事』对我影响还大一点。再想想。0Add a comment
-
本来跟朋友断断续续地侃恋爱话题,今天朋友一条消息说看到知乎上答案吓得,要赶紧找个伴了。
知乎问题是『大龄剩女什么结局?』
看下来,真正难熬的是上了年纪了以后。尤其是国内养老业不是特别发达;就算养老业发达,没有至亲也是挺孤独的。看到好多都说有没有伴侣小孩的八九十岁老人,渐渐无法生活自理,就算有退休金有闲钱请看护,都还怕看护走了。身体不能自理这种都还算脑子清楚的,如果真的独身一人然后逐渐老年痴呆的,这该要怎么解啊?就算不老年痴呆,总也会渐渐忘点事,打理自己银行账号这种,都还整得过来吗?
外婆跟外公因为钱的事情断断续续总是吵架,说了要分开算账,不分到头来还是因为外婆身体不好,最后要取钱买菜的还都得靠外公,这钱怎么分得清?
独立这种事情,什么三四十岁小意思,真的没有自主能力的时候才是真难啊。
看到好多答案说一个人在养老院的老人,如果没有人来看会被人嘲笑、孤立、看不起。吓得我立刻给奶奶打了电话。
奶奶正好在四姨家玩儿,听她一遍遍开心地炫耀说:『西娅啊,每个星期给我打一次电话啊,我们家宝华(我爸爸)也是』。然后听到背景音里四姨说,养的几个小孩,好几个月不给我打电话,比养狗还没用。
我说我本来也不在身边,没法陪他们,也只能打打电话。
老来这种事情,真的是谁知道,有好几个小孩没养好不亲的;有国外这种总之跟孩子不亲近的,听到同事或者朋友说『跟爸爸已经十几年没有联系』我也习惯不再那么惊讶;有p这种爸妈超级好每周定点打电话像朋友的;有计划好了决定去养老院的我老爹;拦不住小孩跑出国住的我爸妈;有买养老房拼命想要儿子出国定居的叔叔阿姨;唉,真的是谁知道。
看下来要么极端有钱,去资本主义美国大价钱买看护,就相信陌生人会好好对待你;要么另一个极端,唯一放心的就是北欧的社会保障制度。
至于我自己,爸妈、p的爸妈怎么办?我自己呢?看浪漫对话总是有『希望我死在你前面』,解释总是『其实是一种自私』。就算有伴侣,总有人先走,总有人后走。会怎样?怎么办?
除了尽力,其他还是谁知道啊。0Add a comment
-
破纪录地一个星期多刷完『西部世界』第一季。
剧透。
今天第二季上映到第四集,但第二季估计就是典型的劳动人民要翻身,没有第一季那么有创意了。好歹都追到头,追下去看看才知道好不好玩。
然后偶尔看了演员,才发现女主是jamie bell恋爱很久的女生啊!虽然老早就分了,但是在一起有大概十年了吧。尼玛以前特喜欢贝尔的时候还想,这女的谁啊,演过啥,就记得在一起mtv了个when september ends,结果rachel姐姐好好打扮一下还是很美的嘛。
看下来最让我想半天的人反倒是威廉。
威廉的故事是从开始倒叙的。一张现代照片开头,让西部世界dolores老爹精神失常。后来开始威廉刚进入公园的故事,讲到一季快结束年轻的他口袋里掉出那张照片,才发现,威廉的故事一直都发生在过去。然后我猛然想起,对啊,开头他拖走dolores折磨的时候的确有说过,怎么过了这么多年你还是对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我好受伤啊。当时看还觉得,这老头谁啊,说话这么浪。结果看到最后发现,他跟她还真的有过一段,三十年前他还相信爱相信dolores有人性的时候。他相信她已经算是个人了,结果死掉第二天故事照常重启,dolores记忆重置,照样不记得他是哪根葱,小伙子被打击到了。
这个角色人设就是一开始在现实世界是善良的人,结果入园渐渐解放天性,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冷血恶魔。
问题是。如果你是这个世界的上帝,生活在人间,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还有总是反复考虑的,就是自由选择的问题。
人也好,机器人也好,有自由吗?反复看到的剧情是,机器人是没有自由的。因为他们的代码最终决定他们有什么权限。哪怕是maeve改了自己的设置想要逃离园区,也不过是因为她的故事线路被重置成『逃出去』而不是因为她有什么自由意志。即使到了最后的最后,她还是遵从代码:召集人马,登上火车,最后一刻还是下来了。她可以告诉自己,我下火车是因为我想要找我的小女儿,但是大家心里很清楚,就是代码而已。
就好像剧情里一遍一遍地诉说:一群人在一个故事线里某个点卡了好几天,因为随行的宿主里没有人有权限伐木,所以做不成饭,谁也走不了。好玩的是,看每个人都在找借口。一个说,我都搭了帐篷了,还想让我砍柴,没门。另一个说,我都累死了,不是我干的活。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在找借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权限不允许他们使用刀具。
就好像心理学实验,如果把左右脑分离的病人找来让他们左眼看到一个东西,右眼看到另一个东西,问他们看到什么,他们总能找出合理借口把看到毫不搭噶的东西给解释得似乎很有逻辑。大脑是如何运转,他们并无法意识到。
最近在看一本说广告的书,就好像里面提到,广告最大的危险是,每个人都觉得『别人会受到广告影响,可是我是绝对不会受到广告影响的,我肯定是客观的』。一方面广告公司要向客户证明广告有效,转过身又要向立法部门证明广告没有那么大影响力的啦。问有没有效还不简单,看谁在广告上花了多少钱啊,没用还花那么多钱,当市场经济规律是傻的吗?
做出某种选择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做选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是他们总能给出『貌似很合理』的理由。这样的心理实验太多太多,想起来就是有点毛。
越聪明、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相信自己没有偏见,执起偏见来也越固执。
所以机器人跟人的选择从哪里来,一个是代码,一个是基因。
有区别吗?0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