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3月2日星期六

Einstein and Rebellion


前几天看了爱因斯坦的传记,又被叛逆的可怕给震撼了。

以前听爱因斯坦强调“千万别把爱好弄成工作”,我还觉得挺有道理。我没想到,爱爷爷也是被压制大的,反叛精神强烈。怪不得……就好像最后一块拼图也掉到了合适的位置一样。原来是这样。


Albert Einstein was born in 1879 at Ulm. When he was four years old his father, who owned an electrochemical works, moved to Munich, and two years later the boy went to school,  experiencing a rigid, almost military, type of discipline and also the isolation of a shy and contemplative Jewish child among Roman Catholics - factors which made a deep and enduring impression.


反叛倾向:
  • 优点是,创新功能强大,想象力无边界,思维不会被教条和规则给卡住,否则何来相对论?干艺术这一行的,没有反叛倾向也很难有跳脱框架的创意。
    • 就好像鲍勃迪伦,别人说你这个肯定不行,他就非要去做不可。做大了,他又不乐意了,又要做其他没人做的事情。统统是开山,不愿意走大路。
    • 还有我的一位艺术感挺强烈的朋友说,如果她喜欢某个影星,而喜欢这个人的人越来越多,她就对这位明星失去兴趣了。比如乔尼德普。我那时也有这种感觉。就好像,我的喜好不是被我自己主导的,而是被主流的反向所主导。
    • 反叛的优点在于,压力与反对力量越强大,反叛者就越坚定地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缺点是,永远无法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就像叔本华的诅咒一样“You can never want what you want”。因为在没有确切热情渴望主导的方面,他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
    •  所以他在父母剧烈反对结婚时,对女孩的爱最为热烈,后来当他感到木已成舟还有“a sense of duty”的时候,就对她失去了热情。
    • 当时,Einstein reminded Maric, and himself, that "we mustn't forget that many existences like my parents' make our existence possible." The simple and honest instincts of people like his parents had ensure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Thus I am trying to protect my parents without compromising anything that is important to me - and that means you, sweetheart!"
    •  而他也反复强调,爱好最好不要是工作,因为它会磨灭热情。
    • 就好像我遇到过的一个人,只要我说不要什么,哪怕是善意地说小心不要走到马路中间会被车撞,他也立马就要走过去。这也太……草履虫了吧!除了应激反应还剩下什么?他也对我说,只要他一把兴趣发展成了工作,立马就会对兴趣失去兴趣。现在想来,是因为叛逆过于强烈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动机,只要有任何轻微的规则——哪怕是他自己制定的——限制当前的行动,他就失去了方向,只能朝栏杆一头撞去,就好似公牛看见红布。
    • 就好像有时父母以管教的口气对我说你一定要什么什么,我就下意识地不想去做那个什么什么一样——即使我之前根本没有这种反感。真可怕。
    • 就好像我以前在一本讲逻辑的书里看到,所谓的独立思维并非全盘否定主流思想,而是,无论权威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能自己搜集信息,尽量在参考多方观点论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一样。而反叛意识过强时,容易对权威所持观点产生敌视和偏见,不利于客观思考。
    • 反叛的优点是面对反对压力时坚决抵抗。相对的,缺点就是,没有反对者时就兴趣缺缺,失去热情。
而迪伦的反例,我能想到的是迪斯尼。他的确也都是走的小路,也做了很多别人嘲笑“一定会撞墙撞到头破血流”的事儿,但是那些都是他自己一直渴望做的。别人不给他做,他照样做。但重点在于,别人给他做,他也照样做。想做的事情就是想做的事情,与别人同意还是反对毫无关系。而且,自发动机和反叛动机的区别在于,自发想要做的事情会有种红色的温暖火焰。一般是产生美好的东西。而反叛给我的感觉是蓝色的水晶碎片儿,统统砸碎了再说。碎片怎么办?管他呢。

一般来说反叛的特点是愤世妒俗。也很爱革命。喜欢拿战争当解决办法。

中国的就不说了,革命者基本上是为了自己上龙坛。而法国的,给我直观的感觉是,没人知道推翻路易以后要干吗。管他呢?先推翻了再说。然后等到这一位路易真的被推翻了,一群革命者就大眼瞪小眼——怎么办呢?不知道,压根儿没想过。要不,我们再立一个路易吧?反叛者的熊熊热情只燃烧到毁灭完毕,至于毁灭了之后要怎么办,那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反例,美国五月花。重建。

当一个人因为想做而去做一件事和因为不想做什么而去做一件事的时候,究竟有多大差别?天差地别。前一个就好像黑白世界都活了起来,有了颜色。后者就好像在路标从里开车,随时一头撞上“此路禁止行车”,只好苦涩地拐进某条小路。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是儿童成长时是被鼓励去做你想做的事、吃想吃的东西,还是被命令别做这个别做那个、你给我吃你别给我吃。

还是那句话,就是Act与React的区别,简直就好像有时有灵魂,有时丢了灵魂似的。


倒不是说一个人要么就叛逆,要么就不叛逆。先不论人的性格肯定是流动发展变化剧烈的,就算同一时间,一个人对不同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叛逆度。

可这也太,可怕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