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到自由选择。到头来还是这个问题。
正好在看Ayn Rand的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有提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动物的选择是自动发生的,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做出有害自身繁衍的选择,没得选择,痛苦快乐不自知,也还活得直截了当。而人,人是有得控制,有得选择的。
『怎样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活得好?要选择怎样的路?这样是对还是错?』所有问题,动物当下就以有利繁衍为标准自动判断运行,而人都得一个个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去决定。就好像萨特说的,你是自由的。选吧。后面还得加上句,然后承担选择的结果。这才是让人宁愿不想不看不做选择的部分。只是,事实上不选择也是选择的一种。
还正好在看一本讲北欧社会制度的书,快乐指数最高、福利最好的国家们,抗抑郁药品的使用率反而更高,所谓『被诅咒的自由』。之所以有这自由,是因为不用担心温饱。之所以有这自由,是因为在保证温饱的精力之外,还有余下的『时间』。
但正是因为在有得选择的『时候』做出不同选择,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用以保证温饱外的空余『时间』才是人之所以为人,在『动物本能自动运行模式』外之所以有独特灵魂的原因。时间才是每个人手中最重要的通货。无论想要做什么、得到什么,都得拿时间来换。怎样高效地置换,已经是次要的问题了。
首先他要回答的是,他想要做什么、或者得到什么呢?
在踏上寻求答案的道路前,开始思考就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是否能寻得答案是未知的,唯一已知的是,如果不思考,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默认『想要什么』就调在『大家觉得什么好』这一档。等他真的慢慢开始好奇,开始探索,他可能会觉得大家喜欢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好,也可能会觉得那的确不错。重点在于,这是他自己的决定。正因为一个个超越默认的的自主选择,他才成为独特的他。这是一条发现并成为自己的路。
走出开始思考的第一步,然后要怎么办才好?
人本能不擅长处理多选择问题。面对的选择越多,越容易大脑一片茫然。再加上从小成长过程中常见遗留的完美主义倾向,选择困难很正常。这时候,就该重新开始『好奇』了。
现在想象一个婴儿,软乎乎地团着身子,歪着头,吮着手指,瞪大眼睛看着你。你能想象一个不好奇的婴儿吗?
不。『好奇』是大脑所有者的默认属性。
因为比植物多出『控制动作』的需求,动物都有大脑可以拿来处理动作相关的复杂任务。而唯一积累『正确处理方式』的途径,就是不断尝试并获取反馈,所谓的试错。唯有摸黑爬向前方,一点点探索世界,才能逐渐学习活下去的方式。
但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教育方式与成长环境,大部分人都会逐渐丧失浓重的好奇本能。父母有父母的成长环境,有的观念和方式也许没什么道理。但成年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了。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相比较动物一生的学习累计,人可以获取其他人几千年来的学习成果。我们当下的智慧,是千万年前进化的累积。鸟儿只知道从母亲那里学会飞翔。而我,我有从始至今无数人的智慧做我的老师。若把我放在两百年前,我只能获取从古至两百年前的智慧,没有空调冰箱,没有计算机。但我仅出生在几十年前,所以我能够获取的知识积累了更多。尤其自从信息流通日渐发达,指数性质地更多。我不只获取我自己蹒跚学步的试错成果、父母族群的试错成果,还有古今中外各色领域的顶尖专家研究一生所获的试错成果。得以攀上巨人的肩膀,在进化长河的大竞争中,简直好似作弊的学习能力,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
不珍惜利用这个奇迹,不是太可惜了吗?
那么多信息、知识,可能探索的未知领域,结出的果实,只要乐意拿时间来换,总能换到一点。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去探索。去尝试。怎么重拾孩童的『探索』?开始『好奇』。不知道莲雾的味道?买来尝尝。不知道奏乐是什么感受?去乐器商店玩一会。觉得折纸很漂亮?取张纸来去查教程。也许攀岩会有意思?去一次试试。好像对某个朋友有好感?约出来玩看看。说不定写程序会好玩?试个十分钟,看自己是否有成就感。
去溜冰了一次,感觉挺喜欢,还乐意再去?那就再去一次。三十分钟不够?那就再多三十分钟。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试试看,怎么知道会享受什么?把好奇的东西都浅试一遍,喜欢的再多玩一会。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发现,咦,明明尝试得挺多,怎么总是想着要去做那一两件事。
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就学着跟想做的事情讨价还价,从有限的两万个小时里拿出一部分去换,一点点地。
在所有拿时间换来稀奇古怪的奖品里,好奇的时间换来的宝贝最有意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