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8年2月10日星期六

关于自杀

接上文。

对自杀的人总有一个印象:要么是穷到揭不开锅活不下去,要么就是饭吃饱了想追求意义结果发现自己存在没有意义。

看维基百科上一列表从上排到下的国家平均自杀率,要么国家特别穷,要么福利特别好。排前两位的斯里兰卡跟圭亚那,有的地方的确是穷到揭不开锅了。可是榜上赫赫有名的还有韩国日本芬兰。

第一次接触到抑郁症,是大学的时候网上认识的芬兰小哥m。那时候国内的『我也抑郁症』风潮还没起来,对抑郁症还完全没有了解。跟他聊天总是感觉闷闷的,说两句什么都能扯回到『今天开不开心』之类的话题,也不明白为什么。而且现在想起来,我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自我评价这么低的人。而他找工作特别困难,因为国家有福利不找也不会怎样。

日本韩国的奇葩之处在于社会压力。当一个人能活得下去,不用担心下个月没饭吃的时候,人就会开始考虑,我的价值何在?人生意义是什么?

昨天看了一篇讲东京女子图鉴的推送,说整个日剧开篇就是『我不想要过平庸的生活,我想要过被人羡慕的生活』。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试图追求各种最可能会让别人羡慕的生活方式,被以前老师当做孩子们的榜样,但是到头来还是觉得『平庸的快乐最为珍贵』。

最后结尾对观众来一句『现在的我,就是以后的你』。哇,这总结语下的。

记得刚来加拿大的时候,跟本地人出去散步聊天聊到加拿大,我说感觉在这儿大家没有在追求『被人羡慕的人生』,所以我挺喜欢这种感觉。对方想想说,还是有啊。我说,有是有,但是跟中日韩的『我想被人羡慕』程度相比,那真是只能算是小意思。

为什么?因为这儿没有查户口的习惯,第一次认识就问薪水几何大概会被当脑子有问题。关系近到哪一步,哪种问题才问得出口。所以工作同组好久其实也并不知道有的同事到底是单身还是有约会对象,更加不知道几面之缘的同事是什么情况;要跟谁打听谁大概也会被当脑子有问题,或者是不是对对方有意思。这些一概不知道,要比『谁过得好』就不大容易。

要说哪儿可以比,基本就是社交网站。

因为跟问不出口的薪水数字不一样,社交网站很好量化。推特、instagram之类的,可以比多少人follow,比一条状态发出来多少人点赞转发;facebook可以比多少朋友,比点赞,比『生活多美好』。

一到社交网站上,哪儿都一样。

一直觉得发微信朋友圈状态,总是得脑子里留个处理线,总在跑要不要拍这个发那个之类的进程,耗费精力,还不如主动过段时间跟朋友报备自己近来发生什么,一对一交流不但可以讨论还比较省力。

但是昨天有件事情有点改变我的想法。一两个月之前同组的同事arthur建了一个拉面群,说想大家了,约大家下个星期或者以后规律约出来吃喜欢的拉面。他说,我想你们了,差点去facebook上加所有人,去看看你们最近都发生了什么。

咦,fb也可以不是比较呀。

以前跟p讨论过为什么我不喜欢发fb状态,我说费时费力。他说,可是让朋友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这样可以保持联系。

再加上昨天arthur说的话,让我重新思考社交网站的价值。

扯远了。

说回自杀的问题。穷得要死真是没什么好讨论,我也不是上帝,所以hpmor里hp说,所以我得变成上帝。可是这世界上又没有魔法。

至于追求意义,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越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越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虽然从『我要开心』的思考点出发,大概只有哲学思考有点价值,数据显示还会让自己更不开心,但是从这点出发到达的终点还是同样的结果:把自身的意义放在比自己更大的东西上,自己反而会觉得存在有价值。

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说到最后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结论还是Social Interest。

即使是自己追求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是追求比自己更大的东西,比如画画的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

就好像同样地,数据显示社会联系越少的人越容易自杀。

social interes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